看過不少面試心得、HR觀點,但卻很少看由資深工程師分享「面試別人」的心得…在一次機運下,訪問2位PicSee工程師面試官,希望透過文章,給新人一些努力方向的幫助。
PicSee在台灣新創圈頗有知名度,提供社群時代的縮短網址工具,從早期蔡阿嘎、這群人等YouTuber及藝人使用外,後來更有大量的企業級客戶,如蝦皮、淘寶、ELLE台灣及多家銀行…等,4年中將服務推展到全世界,現在台灣僅佔20%的使用量。今天受訪的分別為12年後端經驗的G大與4年前端經驗的E大。
由於PicSee從草創初期就專注於自家產品,資源有限情況下採用精兵策略。隨著年初募資成功,為了讓管理跟上成長,PicSee刻意放慢找人的速度,不過面試的流程卻也相當簡化輕快:在HR初步篩選後,通過的應徵者會收到一份線上問卷,填答完會由團隊中的資深工程師檢閱,決定是否安排實體面試;實體面試包含上機測試與一些問答,順利通過就會在當天討論薪資,雙方均有意願後,會由HR確認所提供的資料是否正確,並發放錄取通知。
2019年要結束了,今年台灣的新創募資總額近新台幣50億元,也長出了Appier這隻獨角獸!筆者因為工作需要,整理了今年被報導募資成功的27家台灣新創,希望透過這篇文章鼓勵更多正在衝刺的新創,在2020年帶來更多的好消息。
本文從數位時代、Inside、經濟日報…等媒體搜集,或經創辦人同意分享共27家新創,可以確定的是今年絕對不只這些,光是九月國發天使投資累計過件就52家,不過礙於資源有限還請讀者見諒。
募資的關鍵是證明價值,除了要拿出現在的成績,也需要告訴投資人打算如何應用資金。統計這27家新創的募資目標,提到要「擴展市場」的有22家、要「深化服務」(改善或開發新產品)的有16家。以「輪」來觀察,從Pre-A輪到A輪的變化可以發現越早期目標在「深化服務」的比「擴展市場」高。將各輪的目標繪製如下圖:
前言:這不是LINE官方的功能,在iPhone、Android的LINE才有作用;且只能在「群組」中,一對一對話無法呈現效果
先看看效果(從「別人」視角),在LINE群組@人時,名字的下方浮現自我介紹,點進去可以看到IG/FB/YouTube、官網、甚至還有E-mail跟電話。
Step1. 到SocialVIP首頁: https://soci.vip ,點選「免費設定」,用Facebook或Google帳號註冊登入。
相信很多人認識PicSee是因為「用PicSee在Facebook分享YouTube可以滿版放大」,而且還有比較好的觸及。
但從6/24後,Facebook上的YouTube連結已經自然滿版放大了,網友討論是否Facebook也把YouTube的降觸及取消,那這樣是不是就沒必要用PicSee了?在此分享研究Facebook觸及的心得,希望能給社群行銷者一些參考資訊。
應該還沒。
目前觀測在Facebook上直接分享YouTube的連結,我們以「讚」作為觀測指標,當然「讚」與「觸及」不一樣,但因為無法直接觀測到多個粉專的觸及,而「讚」是「觸及」漏斗下的產物,具有一定的指標性。從多個破萬的粉專分析直接分享YouTube連結的讚數,6/24前後沒有顯著差異,意思是YouTube的連結觸及情況可能是一樣的,原先覺得降,現在就沒有比較好。
隨著阻擋廣告軟體(AdBlocks)與Safari、Firefox等預設封鎖第三方Cookie的瀏覽器市占提高,Facebook Pixel也即將在今(2018)年10/24把目前的「第三方Cookie」改為「第一方Cookie」。
第一方Cookie指的是網站本身放的Cookie。例如您瀏覽A購物網,由A購物網在瀏覽器裡儲存你看了哪些A購物網的商品;第三方Cookie指的是在A購物網中放入C網站的Cookie。
舊版Facebook像素就是在主網站中放Facebook的Cookie,故屬於第三方Cookie
從官方公告來看,他們打算「強制升級」。也就是如果不想使用只能手動改回第三方Cookie模式,但因為第三方Cookie真的很難抓到使用者行為,因此這樣「霸道」是無可厚非的。
至於Facebook像素可以做什麼,簡單說就是可以做到「讓你在某個網站看過一個商品,回到Facebook的時候會再看到那個商品廣告」的『再行銷(Re-targeting)』,網路上有許多的教學,也可以延伸閱讀這篇文章:
由於第一方Cookie需要搭配Facebook的資料,所以現在使用的網頁版,已經可以發現Facebook在網址參數中粗暴的加入了「fbclid參數」,筆者認為就是「Facebook Click ID」的縮寫。經過觀察,每個人的每篇文章的fbclid都不同,這應該就是識別一個人的點擊ID。
企業經營的前輩說:
「要學會用制度管人,不要人管人」
「要跟員工建立距離,他們才會聽話做事,不然他們拿翹了爬到頭上事情不好推動」
這兩年幾乎每幾天就想到一次這些話,但是我一直在想,真的是這樣嗎?
我覺得制度的後面是稽核,稽核的後面是獎懲;要訂制度,需要有明確的方向,要稽核,需要有足夠的人力,要獎懲,需要有足夠的資源,這些都是試圖創造新市場需求的新創最缺乏的…
再來是建立距離,讓員工做事。這兩年,我遇到在新創工作且不是新鮮人的員工我都會問:「你為什麼選擇新創?」試圖從別人的員工找到答案。
我發現這些人來新創幾乎都不是為了錢,就算新創的薪水有競爭力,但如果為了當下一份工作的薪水跳板,大公司又有多少會參考呢?(就像VC不一定會相信天使投資人給的估值一樣)
這些人來新創有兩個主要原因:
他欣賞創辦人(或核心團隊)的特質,可能是偉大的理想、執行力、創意、專業知識或是熱情伴隨著發亮的眼神;他認為這個題目有機會成功,可以在新世界看到自己的角色位置,過程中也可以有舞台、學到有價值的東西,所以他加入了。
這樣加入的早期員工,是真的希望可以一起做出一番成績,因為他們雖然沒有拿出自己的身家來賭夢想,投入新創本身已經是一個賭注。公司要成功,他們的賭注才會有價值,我相信這是這些早期員工在覺得辛苦時會這樣對自己說。
就像海賊王一樣,是魯夫的魅力讓團隊凝聚的。與其建立資訊不對稱或距離,創辦人更重要的應該是提升自己的魅力。至於核心成員以外,就讓這些核心成員自己建立屬於他們轄下的制度吧,不該是創辦人要投身的事。
先看一個今年初Google資訊公開報告關於網路安全的數據(如下圖),可以明顯發現,2017年10月開始,詐騙網站的比例呈指數狂飆!
這些所謂的「詐騙網站」主要分兩種,一種是網路釣魚(Phishing),用看起來超真的Apple ID或FB登入頁面,騙取使用者登入資訊,例如騙到FB帳密,再用這個人的FB Messenger傳詐騙訊息給他朋友,讓他朋友也上鉤;或騙到Apple ID再取得iCloud的通訊錄繼續騙人。
Abou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