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 本文不是寫給工程師看的,而是站在主管、行銷人的角度,用實際的情境討論,企業擁有自己的品牌短網址的幾種做法及各自的利弊,期待這些經驗可以避免讀者踩到過來人才知道的坑。 「品牌短網址」是有別於使用 bit.ly、reurl.cc 等「共用」的短網址,而將企業名稱寫在短網址中,通常只會轉到官網,如汎徳(BMW)有 mybmw.tw、賓士有 myb4.me 、Dcard 有 dcard.link。 為什麼「品牌短網址」會流行? 2010年開始,美國矽谷的新創公司YouTube(youtu.be)、LinkedIn(lnkd.in)開始用自己的品牌註冊短網址,後來知名品牌如百事可樂(pep.si)、紐約時報(nyti.ms)也紛紛加入。 時至2018年,Google停止了短網址服務,因為大量惡意使用者將 goo.gl 轉到釣魚網站,Google都難以防堵,變成網路上的資安破口(筆者有專文討論)。同時,Facebook等社群平台「寧可錯殺」的機制阻擋特定短網址;而消費者也意識到「短網址很可能是詐騙的」,特別是在簡訊中看到「共用」的短網址,也因為多一分警惕而不敢點開,大大影響行銷成效。